“玉花,玉花……”79岁的邱玉花刚走出房门,96岁的婆婆就像个孩子一样呼喊着她的名字,一刻也离不开她。
2000年4月,邱玉花的婆婆因突发脑梗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只有一只手还能动弹,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又因丈夫早逝,邱玉花便独自扛起了照顾婆婆的重担,这一扛,就是二十三年。
邱玉花老人(左)在帮婆婆擦脸。刘森摄
自从婆婆瘫痪那天起,邱玉花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婆婆,一日三餐、换尿不湿、擦拭身体,天气温度适宜的时候推着轮椅带婆婆遛弯儿。有时候老人想吃水果了,考虑到老年人肠胃脆弱,邱玉花先把水果煮一煮,再一勺勺喂给婆婆;天气冷了,邱玉花担心换尿不湿来回翻动身体会让婆婆着凉,她钻进被窝里给婆婆擦拭排泄物、更换尿不湿;每天晚上,邱玉花都是一边唱歌一边给婆婆泡脚、按摩腿部……一桩桩、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构成了邱玉花这二十多年的全部。
在濉溪县濉溪镇八里村八里庄,提起邱玉花的名字,就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邻居苏大姐说:“从来没见过邱大娘这么好的人,特别用心照顾婆婆,对邻居也很热心!”还有经常一起“拉呱”的王大娘,也是对邱玉花赞不绝口:“老太太都90多岁了,身上没有一点老人味儿,干干净净的,你看照顾得多好!”
邱玉花老人在家门口菜地摘菜。刘森摄
不仅如此,生活中,邱玉花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门口菜地里是她闲暇时候种下的蔬菜,豆角、大葱等应季蔬菜长势喜人,东边邻居炒菜缺了根葱、西边邻居没来得及买菜,她都热心招呼人家来摘。
来到邱玉花家中时,正逢她从集市回来。满头白发、颤颤巍巍骑着三轮车,肩头搭着一条汗巾,车里是给邻居捎带着的鸡蛋。邱玉花知道大家来意后,便热心地招呼大家坐下。转身就给婆婆擦手擦脸,然后打开了话匣聊起了往事。
邱玉花老人从集市回来,婆婆在门口等待。刘森摄
公公早逝,邱玉花的丈夫杨四华又是家中独子。邱玉花自从嫁过来,就跟着婆婆一起打零工、养牲口、种地……后来,杨四华因病去世,邱玉花的三个子女尚未成家,为了给孩子们留点家业,邱玉花和婆婆更加卖力工作,两个女人硬是凭着坚韧刚强的性格,给家里盖起了平房、铺平了水泥地,撑起了这个家,婆媳之间也积累了深厚的母女感情。说到这里,邱玉花骄傲地指着地面:“你们看,这房子就是我们娘俩盖起来的。”
杨祖贤是邱玉花的儿子,在村里担任会计,在他看来,母亲二十三年如一日照顾奶奶,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爱。杨祖贤说道:“虽然年轻时婆媳俩也偶有拌两句嘴的时候,但总是奶奶先主动找母亲说话,俩人笑一笑,一来二去也就没事了。奶奶瘫痪之前,生活中遇到什么难事,也都是奶奶冲在母亲前头。”
邱玉花说,虽然现在自己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但是只要还能有力气照顾婆婆,就会一直守着她。邱玉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美德,也感染着小辈儿们。
邱玉花老人推着婆婆遛弯,邻居们看到围上来陪着一起聊天。刘森摄
邱玉花的两个女儿每周都会来家里给奶奶洗洗澡,剪剪指甲。儿子、儿媳妇也会经常来到家中陪邱玉花和奶奶聊天,每当奶奶喊“玉花、玉花”的时候,儿媳妇都会开玩笑似的说:“奶,你能让俺妈歇会儿不”。孙子、孙女们无论在外面工作有多晚,一听说要回家看望奶奶和老奶奶,也都马上赶回家。在邱玉花的言传身教下,孝老敬亲的良好家风,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去。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邱玉花身上。她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没有振聋发聩的表白,只是用实际行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把“孝”字深深刻在自己的字典里,书写着“孝”的朴实无华。(马明珠 刘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