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国人知道了环滁皆山的滁州,那么民企业家郑水镍先生的“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却使小城滁州登上了央视,传遍了华夏,走向了世界。
一个初秋的上午,远方的一位新闻界同事千里来滁,我便向他介绍推荐了民营企业家、滁州市金丝楠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水镍先生和他在安徽滁州的的“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魅力,而那些写满了历史沧桑的古老牌匾,以及记载了中国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金丝楠木家具,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岁月的更迭。
郑水镍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世界学者博物馆“的美誉。福建泉州和台湾仅一海之隔,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泉州与台湾之间的民众交往、经济合作、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互地投资兴业以及台胞来泉州寻根谒祖极为频繁,两地同胞间的骨肉深情非常浓厚。那时年仅八、九岁的郑水镍看到很多台胞,来到泉州收购各种各样的牌匾和古代金丝楠木家具。这使他从小就对这些祖宗留下的老物件有一种特殊的不舍情感。它们就像是一个历史的符号,每一个老的物件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免于文物流失他乡和海外,把流散在外的物件回归祖国大陆,从小郑水镍就感觉这是一种愿望和责任。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因缘和巧合。1989年郑水镍光荣入伍某部驻扎在安徽省滁州市,军旅生涯锻炼和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退伍后机缘使他落户在滁州,少年对古代文物和家具的魅力始终萦绕着他的收藏情怀,成了他事业成功后无法割舍的一种独有的热爱。工作之余,为了搜集世界各地的老牌匾他经常一天连飞好几个地方,为了寻找金丝楠木古代家具他走遍大江南北、深山乡野……他常常半夜三更接到电话就马不停蹄到外省去看藏品,最远的还飞到美国、欧洲,尤其是一些有文字的屏风在文革期间很难保存,流失到了海外,而他又从海外买回到了国内,所以今天我们才能够看到这些珍贵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古代家具。其中泉州最后一个状元家里的四条屏牌匾,子孙四个兄弟分家以后散落几处,几经转手,从最初的售价四十五万,到最后他买回来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千万。郑水镍二十年如一日痴心不改,郑水镍二十年如一日为木痴狂!
用了近二十年时间,耗资数亿、收藏了3000件藏品,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的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主要以金丝楠木古代家具和历代牌匾为主题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展示、拍卖一条龙的文化经营公司。16000平方米的馆内珍藏展示着郑水镍从海内外集中搜集、整理长期散落在民间、寺庙的金丝楠木古代家具、匾额、屏风、漆器、佛龛,等明代、清代、民国等不同时期各类金丝楠木古家具和牌匾。
故宫博物院的三位专家去看了以后,都惊讶的给予了肯定,称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最全的民间民营金丝楠木博物馆。作为一个朴素平凡的民间收藏家,郑水镍荣获2017年联合国“世界最具创新精神人物奖”,成为中国历年唯一获奖代表,与比尔盖茨、霍金等六位世界著名人物齐名获奖。郑水镍先生又是一个行为低调的人,就算是获得联合国的大奖,他也没有进行高调宣传报道……
望着“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对郑水镍不由心生敬意。搜集文物,不易;建立主题博物馆,不易;维持日常运作,不易;在滁州这样一个小地方,以一己之力,为如今浮躁的城市奉献一盘文化大餐,更不易。 每一件器物,都有一个传奇;每一片香木,都有一个故事。从蜀地山林到宫廷工匠的手中,从构思精巧到精雕细琢,从皇室贵族到民间辗转,从海外异域到滁州金丝楠博物馆,是回家还是旅途?是终点还是起点?悲欢离合,起承转合,聚散无常。
中国金丝楠木博物馆如今成了滁州市的文旅新名片,感谢郑水镍先生,感谢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记者 陈义山 通讯员 杨富乐)
责任编辑:王换换